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科技史”相关记录274条 . 查询时间(5.779 秒)
北宋在历史上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就,文人参与和见证了当时的各类科技事件,并在笔记小说中留下了记录,透过这一群体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北宋文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分散于天文、物候和化学等领域,在生物、医学和工艺等方面关注较多,这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马玺,男,1988年10月生,云南昆明人。2006年至201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和法学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3年至2018年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写作受美国The D.Kim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st...
郑州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由著名学者荆三林教授创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有关中国生产工具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科技史学科的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为郑州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生开设的中国生产工具史等科技史方面的课程曾以“老教授开出新课程”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83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科技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王星光作为荆教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于1986年毕业后在郑州大学开始...

2023年10月28日,第十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传统工艺论坛在云南腾冲召开,来自省内外科技史学科的高校或单位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
晚清物理学知识本土化研究——以晚清西学汇编电学条目内容为中心
晚清 物理学 知识本土化 电学
2024/4/8
以往学界对晚清物理学史的研究主要考察近代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情况,本文试图阐明晚清物理学发展夹在传统学术和近代科学之间,实有其重要时代价值。通过对传统类书和晚清西学汇编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晚清科学发展迟缓原因在于传统经典诠释与西学新知产生碰撞时,首要表现为传统经典诠释尝试融合西学新知,融合不成才逐渐脱钩分离,其间蕴藏巨大的科学变革张力。
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全球史视野中的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
全球史 孙中山 大豆工业
2024/4/8
近年来,孙中山素食思想中蕴含的国家主义受到关注,其素食理念被纳入所谓“国家素食主义”思想脉络中考察与西方素食思潮、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
“旧领土上的新主权”——电学史在中国的历史书写探微
电学史 中西知识体系 电气科学
2024/4/8
第二次西学东渐时,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电”概念传入中国对译为中文,首先传入的是“电气技术”,随后才有“电气科学”著作被译介为汉语。而囿于传统中西知识体系的隔膜,中国学者无法细分“科学”与“技术”之间差异,将所有关涉“电气”的知识一概以“电学”命名归集,由此便出现了新兴的“专门学”——“电学”。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图)
江汉平原 史前 治水文明
2023/12/5
本书运用无人机拍摄和史前聚落遗址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结合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探讨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提出该区域史前先民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人地关系模式。认为史前人类为了能够在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必须掌握当地气候、水源、环境等多项特征,审慎地选择合适的居住与耕种地域,合理整治、管理和调配水利资源,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丰衣足食,产生复杂...
科技冷战与苏联核中心——以第1011研究所为例
冷战环境史 第1011研究所 科技冷战
2024/1/30
冷战时期,苏联先后建立的两座“核中心”是实施核计划,研制核武器的重要基地。其中,1954年建立的第1011研究所与此前的第11设计院一道,成为同美国展开核竞赛的科技双星。其在开展核研究、组织核试验与参与核部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核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原子科学家的摇篮”。考察冷战时期苏联核中心的发展历程,对研究苏联核科技水平、美苏军备竞赛及核试验视域下的冷战环境史均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考古学和科技史》(图)
《考古学和科技史》 夏鼐 王世民
2023/9/11
本书收录夏鼐科技史与考古学相关文章十六篇,含插图一百余幅,原由作者亲自编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增补。本书结合考古新资料以研究中国科技史中的某些问题,范围涉及天文学、数学、纺织学、冶金学等方面的历史。不仅利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并且引用许多文献,相互参证,阐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一些光辉的成就,同时也纠正了中国科技史上某些错误的说法,使我们关于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贡献,有了更加准...

讲座 |全球史前沿学术讲座(第二讲):沈宇斌:书写全球科学史(图)
沈宇斌 全球科学史 物质转向
2024/1/12
近年来英语学界的科学史领域出现了一股较为明显的“全球转向”,试图从全球的视角来重新探讨现代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倡导书写“全球科学史”。从历史编撰学的角度来看,这股转向虽然与全球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科学史学科自身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建立在1990年代以来科学史“物质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基础之上。不过科学史的全球转向为科学史与全球史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球史领域的“科学转向”似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