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电解 锌”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7 秒)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410/11/2024101191741128.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宽温区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活性物质溶剂化结构的调控机制(图)
电池 电解 活性 溶剂化结构
2024/10/11
2024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袁治章研究员团队在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调节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的溶剂化结构,揭示了其对Fe(CN)64-/Fe(CN)63-低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拓宽了锌铁液流电池的低温适应性。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45/24/202452415455706.png)
202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质研发方向取得新进展,制备了两面具有不同亲水性、截面具有梯度孔道结构的Janus水凝胶膜,并将其用作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质,不但降低负极水活度抑制析氢反应,而且确保正极侧充足的质子嵌入进而提高电池容量,实现了锌离子电池的长期稳定循环。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41/17/20241179133594.jpg)
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等AEM:低温锌离子电池的构筑策略、进展与展望(图)
蔺洪振 锌离子电池 电解质界面
2024/1/17
随着新型储能系统的飞速发展,对高能量密度及高安全性电池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在低温工作下的稳定运行。安全、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水系锌离子电池,作为大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被广泛研究。其中,钒基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589 mAh g-1)、可调的层状结构和优异的低温电化学性能,为提高长寿命低温锌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供了关键选择。然而,钒基锌离子电池在低温工作环境的应用仍面临极大挑战。具体而言,大...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电解液活性物质结构对锌沉积的影响机制(图)
电解液活性 物质结构 锌沉积
2024/1/11
2023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袁治章研究员团队在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调节锌活性物质的配位结构,揭示了其对锌沉积的影响机制,实现了碱性锌铁液流电池的高效稳定运行。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10/29/2023102911428384.p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锌金属电池双相电解液策略(图)
金属电池 双相电解液
2023/10/29
2023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金属燃料电池系统研究组(DNL0313组)王二东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金属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提出双相电解液策略,有效抑制了锌金属负极的枝晶生长和析氢反应,实现锌金属电池的长寿命运行。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10/26/2023102675052146.p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水系锌电池新体系研究获进展(图)
上海硅酸盐所 水系锌电池 电解液 电化学性能
2023/10/26
水系锌电池因本质高安全性、资源丰富、比能量高、环境友好等综合优势,被认为是储能规模应用的理想技术之一,受到研究和产业界的关注。水系锌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受制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瓶颈材料,反应机理复杂,亟需提升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力储能技术与应用团队在水系锌电池的新材料设计、界面稳定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11/29/202311291351573.png)
上海硅酸盐所在水系锌电池新体系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图)
水系锌电池 工程化应用 电解液
2023/11/29
水系锌电池因其本质高安全性、资源丰富、比能量高、环境友好等综合优势,被认为是储能规模应用的理想技术之一,受到研究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水系锌电池的工程化应用严重受制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瓶颈材料,反应机理复杂,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急需提升。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力储能技术与应用团队聚焦上述科学瓶颈,在水系锌电池的新材料设计、界面稳定化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工作。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46/15/20246151592169.jpg)
中国科大提出纳米胶束电解质新思路并用于高性能水系锌锰二次电池(图)
纳米 电解质 高性能水系 电池
2024/6/15
2023年9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闫立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利用两亲性甲基脲分子,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水基纳米胶束电解质。这一工作打破了以往对于电解质连续溶剂相的认识,通过纳米胶束结构包裹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建立了局部/界面相互作用网络,通过金属离子的控制释放,有效地维持了离子的三维扩散形式和有利的界面成核反应,实现了金属枝晶和电极副反应的有效抑制。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在锌-锰电池体系中得到了证实,并发表于...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45/6/20245616518400.jpg)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7/18/202371891245657.jpg)
苏州纳米所李清文团队在水系锌基储能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李清文 水系锌基储能 界面结构 电解质
2023/7/18
水系锌基储能设备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安全无毒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锌负极作为其核心,有着较高的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为-0.76 V)和较高的比容量(820 mAh g–1)的优势,然而锌负极的循环稳定性较差,利用率低,反应动力学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枝晶问题以及副反应问题。这使得锌负极的循环寿命较短也难以支撑高倍率及高深度放电,制约了锌基储能的发展。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2/22/2023222151840744.jpg)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合肥研究院 水系锌离子 电池电解液
2023/2/22
2023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李兆乾等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在水系锌盐电解液中引入1,4-二氧六环(DX)分子建立锌晶体(002)面择优取向生长机制,有效抑制了锌枝晶生长,提升了电池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上。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7/22/2023722141416106.jpg)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水系锌离子 电池电解液 电解质界面
2023/7/22
2023年2月20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李兆乾等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在水系锌盐电解液中引入1,4-二氧六环(DX)分子建立锌晶体(002)面择优取向生长机制,有效抑制了锌枝晶生长,极大提升了电池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ACS Nano 上。
2022年1月27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部胡林华研究员团队和石家庄学院季登辉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机械性能优异、离子电导率高和具有宽操作温区(-20~60℃)的功能性水凝胶电解质,并研究了其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20-60℃下无枝晶水系锌离子电池用键调节水凝胶电解质”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上。
水质稳定剂对模拟工业电解锌回水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水质稳定剂 电解 极化
2009/8/27
采用动电位扫描、Tafel极化以及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工业电解锌净化水回用系统中3种水质稳定剂(YJ101,YJ102,YJ103)对锌电解过程的影响。对0.5 mol/L ZnSO4溶液中动电位扫描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质稳定剂可以明显增大电解锌过程的阴极极化,在温度为25 ℃,极化电流密度为4 A/dm2时,电解锌的阴极极化至少增加0.030 V,其中YJ103最大增加0.106 V;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