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息处理技术 通信技术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雷达工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信息与通信工程 图相关记录4963条 . 查询时间(4.607 秒)
近日,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表彰(支持)对象名单公布,全国共有10人入选,实验室兰岚副教授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共同设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集团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在中国的延伸。“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由中国科协于2015年设立,与“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起评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路由验证和路由查找是实现安全路由和高效转发的关键技术,随着网络规模和网络流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大范围路由异常事件的频发,路由查找和路由验证均面临严峻的性能挑战。我中心前瞻实验室团队围绕上述挑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创新算法与机制,部分算法已在实际系统部署应用。2025年1月6日,相关的三篇论文分别被计算机网络与系统领域的国际会议USENIX NSDI (CCF A) 2025、IEEEINFOCOM...
利用星载GNSS测定卫星轨道是一种高效的定轨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地基测量手段测定卫星轨道,该方式有全球覆盖无地域限制、节约设备建设维护成本和全天时被动式接收数据的优点,现广泛应用于低轨卫星测定轨中。随着高灵敏星载GNSS接收机的制造工艺水平上升,以及星上载荷的不断设计优化,近2025年,利用导航数据探索高轨卫星实际定轨能力有了实质性进展,并有望进一步拓展到地月空间。近期依托相关项目,上海天文台精密定...
为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弘扬科学家精神,巩固科研育人成效,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83级校友马林研究员为师生带来了题为“复杂电子系统研究”的精彩报告。
近日,河南新乡石油在130座加能站安装无线网络设备,采用AP(无线接入网点)组网方式搭建内网无线环境,实现加油现场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解决收银POS机4G信号弱等问题,有效提升客户消费体验。
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碳资产研究中心蔡国田研究员团队在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鉴于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主体功能、产业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为区域间居民生活变迁转移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区域间社会变迁导致的城镇化发展规模和生活方式差异的逐渐扩大,对区域间家庭部门居民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促使区域居民...
果实是促进被子植物辐射分化的创新性状,含有多种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必需营养成分。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果实在被子植物中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如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等。通常,这些性状与特定的种子散播策略高度适应。既往研究陆续揭示了果实发育过程和相关基因调控网络,但果实多样化产生的分子进化机制尚不明确。
2024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研究团队在基于激光时频同步的精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Highly accurate absolute optical transfer delay measurement over a long distance assisted by the pulse time signal”和“High-per...
2024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多地区同时出现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使得人类社会在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2022年8月,欧洲东部、中国南方及北美西部同时遭遇了破纪录的极端高温热浪。然而,对于这一协同热浪事件的成因机制以及外强迫与内部变率各自的贡献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彦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心脏活动感知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利用心脏机械活动谐波中的“拍频效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成功克服了远场条件下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大数量级干扰。在无需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非接触心脏监测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长期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Mo...
吴月娥,1977年出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0年获得燕山大学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燕山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邵春莉,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17年12月获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工业时间序列是反映生产过程的结构化数据。工业时间序列的分析和预测对优化工业流程、提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导致时间序列数据分布漂移,使得传统静态预测模型无法长期保持高效性。传统的模型更新方法如重新训练的计算和存储成本高昂,增量微调的方式易导致已学模式的灾难性遗忘。这限制了现有模型在非平稳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尹海涛,男,博士,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12月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3月入职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鼎新学者。
2012年1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国家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6年晋升副教授,2018年至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交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