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农业工程 >>> 农田水利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田水利 B/S模式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0.687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与天津农学院、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通过对比试验发现,适度亏缺灌溉并在拔节期、孕穗期追肥,可使微喷带灌溉冬小麦增产、增效。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灌水定额40毫米、施氮量180千克每公顷可提高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降低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硝态氮富集风险。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科院灌溉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发现,在南疆盐碱棉田上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并将生育期灌溉量控制在375~450毫米之间,可实现稳产并显著提高棉花机采品质。相关研究发表在《工业作物产品(Industrial Crops&Products)》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灌溉定额90~120毫米、施氮量240千克每公顷可使高低畦种植冬小麦增产、增效、减排,是其环境友好型水氮管理模式。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与塔里木大学合作发现,适当增施氮肥可以弥补无膜滴灌下棉田减量灌溉造成的产量损失,并提出无膜滴灌棉田节水增效稳产灌溉施肥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与塔里木大学合作,通过分析不同咸-淡水轮灌策略对南疆温室番茄种植影响发现,适宜轮灌不会破坏番茄叶片超微结构与光合特性,既不影响产量又能提升品质,是南疆干旱绿洲区温室番茄的适宜灌溉模式。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期刊《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监测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相关因素发现,土壤水分和水氮协同作用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且80%常规灌溉量、50%—67%常规施氮量的灌溉施肥模式既能节水减氮又能实现稳产,同时有助于氮沉积和农田土壤固碳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保护土壤碳库稳定性、减少土壤碳排放是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通过对比实验和多元分析方法监测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相关因素及农田产量发现,土壤水分和水氮协同作用是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的主导因素,适度亏缺灌溉(36毫米)下180至240千克每公顷施氮量可实现稳产及提升生物产量,且增强根系增殖,有利于氮沉积和农田土壤固碳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水管理(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研究发现,轻度水分亏缺滴灌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分布,可降低夏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不降低产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研究发现,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水定额45毫米、氮肥基追比5:5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可提升环境效益,为冬小麦高效种植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2022年7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亚兵研究员团队开展了基于智慧农业技术手段不同麦棉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和棉花耗水特征研究,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棉花生长、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关系。相关研究结果以“Adopting different cotton cropping systems may reg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常规水资源安全利用团队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对再生水长期灌溉土壤进行研究,发现种植模式而非再生水灌溉本身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影响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优化确定了温室番茄的最优灌溉施氮模式,该研究可为设施栽培作物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2020年11月6日,以“旱区盐碱地多学科综合治理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684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盐碱地管理、治理技术进展、基于水盐双分离的治理新技术、治理经验与存在问题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2020年7月24日,由我院赵沛义研究员主持的2020年度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项目推进(启动)会和2020年工作部署会在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会议由科研处处长胡明主持,副院长赵举研究员致欢迎辞。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0家项目参与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近80人参加了会议。该项目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及量水而行”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