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化社会学”相关记录3059条 . 查询时间(6.328 秒)
首届“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图)
数字人文 中华文化传承 学术研讨会
2025/1/6
粟、黍在亚欧大陆中西部的早期传播及其社会意义(图)
粟、黍 亚欧大陆中西部 早期传播 社会意义
2025/1/8
会议通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会议通知 传统文化 现代化
2024/10/30
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王曦副教授(图)
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王曦 副教授 跨文化交际比较
2024/9/9
从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到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从拉法格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到戈尔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法国社会学批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相互影响和交融,产生了无边的现实主义、文学生产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与时俱进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学批评的范畴,形成了名家辈出、不断创新的繁荣景象。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开幕。本届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议题,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设置“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等6个分议题。
第二届南强群学青年学者论坛征稿通知(更新版)
南强群学 论坛 征稿通知 社会学发展
2024/9/9
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中国叙事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南开大学
2025/1/6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机制层面对传统文化社会化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基于认知双元过程模型,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细化为反思性认知与直观性认知两类,进而结合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表述”(“言”)和“行动”(“行”)面向,尝试从“思与言”和“思与行”的区分角度构建“片言—俱言—遵行—践行”的四分类传统文化社会化分析框架。通过“濡化”和“涵化”两个面向不同对象的传统文化社会化实例,这...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