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社会学 >>> 文化社会学 >>> 艺术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化社会学相关记录3059条 . 查询时间(6.328 秒)
2024年12月6日至8日,首届“数字人文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72家高校的158位学者围绕“数智时代下中华文化的跨学科融通”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2024年11月8—10日,“桐城派教育理念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桐城举行。
粟和黍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重要谷物类农作物,早期粟黍农业有力支撑了黄河流域及西辽河流域早期社会发展与文明起源。时至今日,由于其耐旱、耐热、耐土壤贫瘠等特征,粟、黍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杂粮作物,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加剧的全球环境下,愈发成为人类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我们拟于2...
王曦,1964年11月25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比较。从教近40年以来,主要担任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交际英语口语,研究生英语读写和听说等课程,2012年和2016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在美国RICE UNIVERSITY...
从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到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从拉法格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到戈尔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法国社会学批评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和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相互影响和交融,产生了无边的现实主义、文学生产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与时俱进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学批评的范畴,形成了名家辈出、不断创新的繁荣景象。
王咏,研究方向:学术方向为艺术社会学。学术兴趣主要是大众文化、非物质文化研究。
李欣欣,女,社会学博士,回族,1983年7月生,河南新乡人,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开幕。本届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议题,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设置“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等6个分议题。
为了推动国内社会学青年学者交流,推动社会学科建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拟于2024年9月20日-23日在厦门大学举办第二届南强群学青年学者论坛。本届论坛面向各高校教师、在校学生(含本硕博)及科研机构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征稿,以“青年学者讲演+名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深度交流,论文择优录取。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本次论坛,惠赐佳作,共襄盛事。
2024年6月20日,在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重建中国社会学》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暨《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英文版签约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施普林格·自然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周晓虹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钱毓芳教授先后致辞。仪式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霞主持。
为纪念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问世三十周年,庆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报告》(4册)和《说部新说:中国叙事文化学探微》新书出版,2024年6月7—9日,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百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推动中国叙事文化学这一中国话语体系的叙事文学研究范式向纵深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机制层面对传统文化社会化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基于认知双元过程模型,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细化为反思性认知与直观性认知两类,进而结合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表述”(“言”)和“行动”(“行”)面向,尝试从“思与言”和“思与行”的区分角度构建“片言—俱言—遵行—践行”的四分类传统文化社会化分析框架。通过“濡化”和“涵化”两个面向不同对象的传统文化社会化实例,这...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