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地理学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2.816 秒)
2024年3月22日下午,应铜川市第四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二级研究员为该校师生作科学讲座。铜川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杨红军主持讲座,校长崔会婷及六年级和七年级200余名师生听讲。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常务副团长、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执行站长张行勇二级高级记者,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综合办原高级主管吴民义,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
2023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海峡书局推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微信小程序,开放查询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形态特征信息、物种简介、分布范围及照片。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公布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名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编写的《中国野生动物》、《国门上的43种珍稀动物档案》、《听见故乡:鹮莺啼处记乡愁》3部科普图书入选。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斯幸峰团队合作对1146种中国繁殖鸟类的地理分布数据与谱系发育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地理环境和扩散能力对中国鸟类物种组成差异(即beta多样性)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Zoological Research。
2023年7月1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保护区鸡笼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蜂鹰。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这使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5种。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根据相关研究机构近3年来对位于西藏东部怒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的洛隆县实地调查、个体识别、统计分析等实践工作后发现,西藏东部怒江上游流域正成为大型猫科动物密集分布的家园。据介绍,在大约1200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不仅分布着20多只雪豹,还有30多只金钱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加在一起的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4至5只。
从微进化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驱动机制是保护遗传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其中,对目标物种的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评估,及杂交带杂交适合度的分析是该学科研究的重难点。如何恰当的区分种群分化,乃至物种形成是核位点杂交还是环境选择的结果仍是该学科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基因流检测模型的兴起与发展,通过整合时间校正的系统发育关系、生态气候因素、形态数据及多种统计学手段来探讨...
从微进化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驱动机制是保护遗传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其中,对目标物种的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评估,及杂交带杂交适合度的分析是该学科研究的重难点。如何恰当的区分种群分化,乃至物种形成是核位点杂交还是环境选择的结果仍是该学科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2022年来,随着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基因流检测模型的兴起与发展,通过整合时间校正的系统发育关系、生态气候因素、形态数据及多种统计学手段...
人们广泛研究了过去或未来气候变暖事件对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灭绝或现生动物类群的适宜分布区变化及种群遗传效应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变暖期间,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导致了部分物种的灭绝,例如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等(Lore...
2022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和侯仲娥研究员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发表题为“Past climate cooling promoted global dispersal of amphipods from Tian Shan montane lakes to circumboreal lakes”的研究论文。基于生物地理和生态位模拟等方法,通过对全...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有关颈槽蛇种组生物地理学及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发表。这是迄今为止有关颈槽蛇种组最为全面的系统学报道,填补了我国在颈槽蛇种组分类进化,以及中...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应用,大家对于青藏高原物种形成的方式、过程及机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知。青藏高原拥有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为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图1b)。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高原孕育了至少1500属,12000种维管植物,其中超过20%的物种为该地区的特有种,而这一比例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更高。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这一“进化...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沿地理梯度的内在驱动机制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其中,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机制是研究的热点,更是难点。近年来,随着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的兴起与发展,通过整合物种多样性、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来探讨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机制,能更好地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泛树蛙属Polypedate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 目前共包含26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泛树蛙属物种(图1)对海水不耐受且扩散能力较弱,是研究东南亚地区群岛间分布区域演化的理想材料。前人对泛树蛙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系统发育关系以及P. leucomystax物种的扩散,对泛树蛙属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至今仍是空白。之前的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