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知识要闻 放射性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4.094 秒)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一个名为GRB 221009A的非常明亮、持续时间长的γ射线暴(GRB)或使距离地面500千米的地球上电离层的电离层电磁场发生较大变化。这可能是在地球大气中探测到的最强GRB之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红亮总结了光谱不变理论在过去二十余年的相关研究,并于近日在《环境遥感》上发表综述文章。文章系统梳理了光谱不变理论的提出背景、光谱不变理论的建模原理以及光谱不变量的获取与应用等,总结了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由于放射性铯(RCs)的半衰期长、放射毒性强、极易在食物链中传递和积累,环境系统中RCs的迁移、转化和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是放射性污染防控、核环境安全和核应急等领域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云母类矿物是控制RCs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RCs在云母类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和微观机制已较为清楚。但是,云母类矿物风化过程如何调控RCs的环境行为,RCs的吸附过程如何影响云母类矿物结构以及如何响应云母风...
地表太阳辐射是地球辐射收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质量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太阳辐射观测有助于气候变化相关的监测与研究。夏祥鳌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团队利用香河站高时间分辨率的地表太阳辐射观测数据,结合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晴空识别算法及云量提取算法,构建包含晴空识别结果和云量估算结果的长期高质量地表太阳辐射观测数据集,并对香河站2005-2019年的太阳...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爆发现象。耀斑在短短一二十分钟内,可释放出几十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相当的能量,耀斑期间产生的X射线及极紫外辐射等不同波段辐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造成电离层各高度的电子密度不同程度增加,从而使各种电离层产生突然扰动现象,影响高频无线电通信质量甚至使通信中断。近来的研究发现:X5级以上强耀斑会加热中性大气,引起热层大气温度升高及密度增加(Le et al., 2012,20...
近日,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21篇论文在《高能天体物理学期刊》发表。自2017年6月发射至今,除了对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进行定点观测以外,“慧眼”还进行过上千次扫描观测、覆盖整个银道面多次,监测的X射线源超过800个。宽波段、高时间分辨率和硬X射线波段探测面积大等优势,使得“慧眼”在X射线双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完整性和遗传信息的精准传递对于细胞以及个体而言至关重要,而放射损伤所导致的DNA双链断裂会直接导致染色体的断裂、丢失和重排,如不能及时修复则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或者癌变。MRN(MRE11/RAD50/NBS1)复合体在放射损伤修复通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复合体作为DNA损伤的“感应器”最先识别DNA双链断裂的位点:一方面,MRN可以引起ATM磷酸化级联反应,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另一方面,M...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近1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希望弄清,为何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到达地球后会丧失颜色。这些“星际弥散带”(DIBs)阻止辐射穿过的范围要比单一波长“吸收线”更加模糊,而且存在明显区别,后者由太空中的光拦截原子和分子所致。天文学家已经在可见和红外波段鉴别出其中至少400个星际弥散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