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 Nature Communications”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涉及多利益主体、多层次政策目标、多技术手段的系统性工程。在过去几十年,各利益主体(政府、农户、修复公司、第三方评估方)在科学、社会和政治上存在广泛的分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13年中国政府启动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涉及面积最广、资金量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耕地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然而政策引导和工程措施下的环境效益、经济社会影响、生态健康风险尚不明晰。因此,构建一个考虑各利益相关方...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自然生境的快速丧失是广受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建立自然保护区被视为缓解人类活动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基石。然而,尽管《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承诺到2030年保护全球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目前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有效性却缺乏系统深入的评估。
2024年8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刘庆昌/张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Source-sink synergy is the key unlocking sweet potato starch yield potential "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甘薯淀粉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
植物在土壤资源获取和防御能力之间进行权衡以适应复杂的地下环境,这包括与不同类型的根系相关微生物,如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真菌建立共生合作关系。植物在不同策略间的权衡通过介导根组织化学成分,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产生遗留效应,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新生根系重新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形成反馈循环。然而,这种反馈循环过程间的内在联系很大程度上仍未被量化。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性状的根系“获取(...
植物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水分阈值定义为植物蒸腾开始受土壤水分限制时的临界土壤水分值。土壤水分低于此阈值时,潜热通量减少,显热通量增加,这一过程会使大气变暖。室内和站点试验报道了不同的水分阈值,但由于缺乏全球观测,水分阈值的全球分布尚不清楚。同时,对于调控不同生态系统水分阈值变化机制的理解知之甚少。而地球系统模型采用土壤水分-蒸发比值的参数方法来描述水循环和能量循环之间的联系并预测未来气候。然而,由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揭示STKc_GSK3激酶TaSG-D1调控小麦耐热性的新机制(图)
STKc_GSK3激酶 TaSG-D1 小麦 耐热性 调控机制
2024/5/21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of STKc_GSK3 kinase TaSG-D1 contributes to heat stress tolerance in Indian dwarf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TKc_GSK3激酶TaSG-D1单氨基酸变异提高了TaPIF4磷酸化水平...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徐建明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土壤微生物“暗物质”丰富的物种及基因资源多样性(图)
徐建明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土壤微生物 暗物质 基因资源
2024/7/9
Nature Communications∣福建农林大学何水林团队揭示辣椒等茄科植物协同激活常温下和高温高湿下特异性抗青枯病免疫及耐热反应新机制(图)
辣椒 茄科植物 协同激活 抗青枯病 免疫机制 耐热反应
2023/8/15
植物在其生长的自然环境中极易受到病原菌的攻击,并且其应答病原菌的免疫反应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一般在高温高湿下植物发病更加严重。虽然环境对植物免疫反应的影响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然而人类对植物如何在变化的天气条件下启动最合适的防御反应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病害的机制仍不清楚。福建农林大学何水林教授团队长期以来以辣椒、烟草和番茄等茄科作物为材料,研究植物协同应答高温和青枯菌侵染的机制...
2023年5月6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孟庆锋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China can be self-sufficient in maize production by 2030 with optimal crop management”。研究团队通过多年大规模田间研究,建立了玉米实现大面积高产的栽培技术途径,助力国家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和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甘祥超教授团队“GALA: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de novo chromosome-by-chromosomeassembly with long reads”(图)
甘祥超 植物育种 动物基因
2023/10/28
2023年2月22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甘祥超教授与其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GALA: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de novo chromosome-by-chromosomeassembly with long reads”的研究论文,并发布了相应的开源软件GALA (http://g...
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农学院叶恭银教授团队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平腹小蜂维持基因组稳定与毒液快速演化的遗传机制(图)
恭银 毒液快速演化 遗传机制 平腹小蜂
2022/11/2
2022年10月27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叶恭银教授团队联合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为“Genomic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maintenance of genome stability and venom turnover in two parasitoid wasp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寄生蜂维持基因...
基于豆科作物的轮作系统被普遍认为能增加后茬作物产量,然而产量效应与驱动机制始终未能得到科学系统的解答。2022年8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农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曾昭海、臧华栋课题组题为“Glob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reveals yield advantage of legume-based ro...
2022年7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廖红/陈志长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A natural uORF variant confers phosphorus acquisition diversity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发现并证实位于基因5’UTR开放阅读框(uORF)的一个碱基变异导致了大豆群体磷吸收效率水平的多样性。
2022年3月1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a delta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 bound to porcine and human receptors》(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与人和猪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李彬研究员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