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PNAS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078 秒)
自~50 Ma以来印度与欧亚的陆-陆碰撞和持续汇聚,造就了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里是研究陆-陆碰撞绝佳的天然实验室。在陆-陆碰撞中,印度岩石圈在青藏高原下方是如何俯冲的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两种典型的模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印度岩石圈地幔以平板俯冲方式直接底垫在青藏高原地壳之下(McKenzie et al., 2019);第二种是印度岩石圈板片在欧亚陆-陆碰撞边界向高原下方...
远离板块边界的人类工业活动导致的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与水力压裂和注水行为相关的诱发地震的机理为潜在活动断层内部孔隙压力的升高导致的断层抗剪强度的降低(Guglielmi et al., 2015; Rubinstein and Mahani, 2015; Weingarten et al., 2015),比如美国中部大陆的诱发地震活动,但这种机制不适用...
地球内部变化过程对了解地球演化历史至关重要。但由于地球深部物质保存困难,对早期(3亿年前)板块俯冲模式、地幔柱出现以及大型低剪切波速区稳定性等地球内部过程的认识缺乏约束。而古地磁记录特别是古地磁强度,可作为反映地球发电机启动、地球内核形成等早期地球深部过程的关键指标。显生宙存在数千万年不发生磁极倒转的超静磁期,这一过程被认为与地球深部的变化有关。目前古地磁结果显示地质时期可能存在三个超静磁期,分别...
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和大气氧含量密切相关。例如,需氧生物出现在能够制造氧气的蓝藻(又名蓝细菌)之后,对氧气的需求程度也和它们的身体大小成正比。低氧环境只适合真核微生物生存,而不适合哺乳动物。这样看来,大气中的氧含量既限制、又促进了需氧生物的演化和发展(Knoll, 2003)。要想完全了解氧气是怎样影响生命演化的,就需要重建大气氧含量变化的历史。
在地球系统46亿年演化进程中,偶极磁场的出现和演化改变了地球宜居环境演化的进程,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宜居地球。地球磁场起源于地核发电机过程,而地核热动力学和化学结构的变化则会导致地磁场的显著改变,磁偶极子减弱,磁多极子增强,甚至发生南北磁极的倒转,即地磁倒转,削弱对地球系统的保护,造成生物大灭绝。因此,磁场的起源和长期演化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
地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起源于地球液态外核,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状态,同时环绕在地球周围,保护着地球宜居环境。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在认识地球深部动力机制、地表过程和环境、现代地磁场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不同时空分布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是全面认识地磁场区域和全球变化特征的必要条件。近现代的卫星观测数据满足这一要求,但覆盖时间短。考古磁学可以把地磁场观测记录回溯至近几千年甚至全新...
古老沉积物或岩石中的化石磁小体是由一类被称为趋磁细菌的原核微生物形成的,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晶体形态、相对高的化学纯度、单磁畴尺寸(~30-120 nm)、链状结构”,因而“磁性强且稳定、形貌独特可识别”,被认为是开展“古地磁学、古环境和早期生命”研究理想的“一石三鸟”磁性纳米化石(Li et al., 2020a)。由于地质记录中的磁小体化石通常尺寸小、易被改造,且与其他类型磁性矿物杂居混生,因...
摘要:在末次冰期,东亚热带陆地是否存在类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及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纬度气候影响还是受低纬度海洋的控制,是长期困扰第四纪古气候学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同行合作,通过对中国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约6万年来的植硅体和花粉分析发现,在末次冰期存在7次千年尺度季节性干旱事件,它们主要与热带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
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和最古老的沙漠之一(极端干旱沙漠的干旱指数为0.05,而该沙漠的干旱指数低至0.0075),其环境条件与火星类似。但是,在这种极端干旱的环境中依然有生命存在(Frischkorn,2020)。因为一些岩石可以阻挡紫外线直射,为众多岩内微生物类群提供庇护,其中包括蓝藻、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变形菌门。因石膏(CaSO4·2H2O)本身具有多孔结构和吸水、保水能力,岩内微生...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型不整合面是指缺少生物化石的前寒武纪地层和富含生物化石的显生宙地层的分界面。对于查尔斯·达尔文来说,复杂宏观化石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里,似乎无法解释生物渐变论,这需要从全球地层缺失角度来解释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
地球磁场作为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对保护地球大气圈、生物圈免受太阳风等宇宙射线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地球磁场形成的原理和最初形成的时间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古地磁研究和地球物理模拟,地球发电机(Geodynamo)理论成为解释地球磁场产生和维持数十亿年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地球磁场是由于地球外核中导电流体(液态铁)的热对流以及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使对流流体发生偏转产生(Glatzmaie...
2019年12月10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石许华、国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特聘研究员Paul Tapponnier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Triple junction k...
由于世界各国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热资源开发、水力压裂及废水地下灌注诱发的地震活动正成为全球性的问题(Ellsworth, 2013)。2008年以来,美国中部和东部地震活动数量的增加就与大量废水注入深部地层有关。尽管在地震活动监测和流体注入诱发地震潜在机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成功量化和预测这种地震危害还需要更多研究工作(Frohlich, 2012;Shirzaei et al., 2016,...
由于世界各国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热资源开发、水力压裂及废水地下灌注诱发的地震活动正成为全球性的问题(Ellsworth, 2013)。2008年以来,美国中部和东部地震活动数量的增加就与大量废水注入深部地层有关。尽管在地震活动监测和流体注入诱发地震潜在机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成功量化和预测这种地震危害还需要更多研究工作(Frohlich, 2012;Shirzaei et al., 2016,...
小到微观尺度晶粒,大到数百公里尺度的地质断层,岩石的破裂行为无处不在。研究人员通过对微震活动监测发现,在岩石宏观尺寸断裂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破坏:主裂缝形成过程中,其周围岩体会产生大量微震事件,主裂缝与周围岩体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Ben-Zion and Zaliapin, 2019)。研究岩石在地质条件下的破裂演化规律对于评价和预测地球深部断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